鄭歐班列“越跑越快” 助力中原更加出彩
2014年5月10日,一個生機盎然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在鄭州國際陸港考察時,勉勵國際陸港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助力“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給消費者增加優質供給、促進國內消費轉型升級,2014年5月10日至今,鄭歐班列共開行了4374班,開行頻次由每周1班增長到每周去程16班、回程18班的高頻次往返均衡對開。在全國71家中歐班列開行城市中,市場化程度、可持續發展能力保持領先,綜合運營能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
開行量和載貨量逐年創新高,漸成國際物流運輸黃金通道
2020年,鄭歐班列開行1126班,貨值43.11億美元,貨重71.49萬噸。開行數量同比增長13%,貨值同比增長27%,貨重同比增長31%。今年一季度,鄭歐班列共開行349班,同比增長122%,比2019年增長50%,累計貨值12.97億美元,同比增長107%。
疫情防控中,鄭歐班列為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運輸搭建了國際救援綠色通道。鄭州國際陸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0年,鄭歐班列共運輸防疫物資112.7萬件,總計7032噸,有力高效地促進了中歐及沿線國家的抗疫合作,被國務院複工複產推進工作機制國際物流工作專班列為第一批國際物流運輸重點聯系企業名單。
如今,繁忙已成鄭歐班列的常態。憑借時效快、全天候、分段運輸的優勢,鄭歐班列已逐漸成為國際物流陸路運輸的“黃金通道”。
“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形成覆蓋30多個國家的國際物流網絡
2014年,鄭歐班列僅漢堡一個線路,阿拉山口一個出境口岸。
“十三五”期間,鄭州國際陸港公司初步構建形成了境內外雙樞紐。境內以鄭州為鄭歐班列集結中心,境外以漢堡為樞紐,持續拓展歐洲新線路新站點,開通中亞、東盟線路,開拓增加通行口岸,同時開通越南河內—鄭州—德國漢堡的東盟過境班列。
2021年1月20日,從新目的站點波蘭卡托維茲發出的鄭歐班列抵達鄭州,標志著鄭歐班列境外目的站點增至9個,形成了“九站點、六口岸”的國際物流網絡,基本構建了河南連通歐洲、中亞和東盟及亞太(日韓等)國際物流大通道,形成境內境外“1+N”多樞紐,沿途多點集疏網絡體系。
目前,鄭歐班列集疏網絡覆蓋30多個國家130多個城市,境內外合作夥伴超6000家。
創新發展“運貿一體化”,打造產業互補良性發展格局
現在的鄭歐班列不僅“越跑越快”,還致力打造“以運帶貿、以貿促運、運貿一體”的產業互補良性發展格局。
每天,來鄭歐商品展示體驗中心購買商品的顧客絡繹不絕。在這裏,不僅有法國葡萄酒、意大利橄欖油,還有俄羅斯果汁等商品,不同商品還有不同程度的折扣,保真又便宜。
“當下,鄭歐班列創新提出要實現‘以運帶貿、以貿促運、運貿一體’產業互補良性發展。我們改變了過去進口商品銷售路徑從沿海向內陸的傳統格局,成為中歐班列帶動產業發展的旗艦項目,被國家發改委在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上推薦在全國中歐班列中廣泛推廣。2019年3月,鄭歐班列開通了全國中歐班列首家‘9610’監管方式的中歐班列線路,進一步實現物流服務與跨境商品貿易融合發展,打造‘鄭歐進口商品’品牌。”鄭州國際陸港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鄭州國際陸港已在全國各地建立線下銷售渠道,每天都會有來自各地的代理商前來洽談合作,代理進口商品。
口岸經濟提質增效,成為連通世界的重要門戶之一
依托鄭歐班列物流通道,鄭州在發展特色口岸經濟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國務院批複設立“鄭州鐵路一類口岸”之後,近年來,鄭州先後取得了“進口肉類口岸”“全國郵政第四口岸”“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進口糧食口岸”等功能性口岸,成為內陸地區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如今,汽車進口、進境糧食、跨境電商、一般國際貿易、冷鏈物流等業務多元化常態開展,運作順暢、通關便利、監管有序、信息互通,口岸經濟提質增效,成為鄭州連通世界的重要門戶之一。
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近年來,鄭州鐵路口岸加快外貿貨物近洋和遠洋航線開發,通過大力開行鄭州—連雲港、青島港、天津港和寧波港等鐵海快線和鄭州—昆明、成都、重慶等多聯快車,加速形成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亞歐陸海貿易大通道,縮短鄭州與世界的距離。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發展帶來新機遇。鄭州國際陸港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際陸港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鄭州國際陸港建設成為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多作貢獻”“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加快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中歐班列鄭州集結中心示范工程為新引擎,持續推進鄭歐班列提質增效擴量,打造內陸地區最具影響力、競爭力、輻射力、帶動力的現代國際物流樞紐,發揮鄭歐班列國際物流樞紐優勢,推動內陸地區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全面複蘇,積極助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構建內陸開放高地積極付諸行動。
本報記者 王譯博 張倩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