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籍巴松艺术家创新推动巴松哨片革命

郑州发布郑州之窗2020-08-04 08:37:59

每一名世界级的巴松演奏家,都要掌握哨片的制作工艺。每一个巴松的哨片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品,计量单位是千分之一毫米。就是这千分之一毫米的误差,要用手工制作完成。

郑州籍巴松艺术家杨明远,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Sprague音乐厅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其中他演奏了尼科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第24首。这首小提琴的曲目要求巴松演奏出一些不可能演奏出来的超高音。但是凭借着哨片制作和独奏能力的优势,杨明远的独奏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一个完美的哨片,不可能吹出完美的高音。”他如是说。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曾几何时,巴松还是相当冷门的乐器。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演奏巴松考上了全国各大重点院校,巴松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木管乐器,巴松完全依靠嘴部气流吹动哨片振动带动管体发音。哨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演奏状态和水平。

2020年2月,郑州籍巴松艺术家杨明远在迪比克交响乐团演出了谢尔盖·普罗科甫耶夫著名的芭蕾舞剧《彼得与狼》。其中大段基于最低音的巴松主旋律堪称完美呈现。连续三场演出,杨明远使用的是他创新用胶枪加酒精灯烧灼密封的哨片。

“最低音在巴松上面是要把所有按键封死的,如果哨片漏气或者震动不好,那就麻烦了,因为这个时候,音乐只有巴松,台上的芭蕾舞演员完全靠它。”

杨明远,美国爱荷华州迪比克交响乐团的首席巴松,曾在世界级巴松独奏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这是我国巴松演奏家获得的最高国际大赛个人奖项。其音乐生涯中曾举办过多场独奏及重奏音乐会,曾在2013年的国际双簧协会研讨会中演奏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e小调巴松协奏曲》,在乐团中演奏的音乐会更是不计其数。

每一名世界级的巴松演奏家,都要掌握哨片的制作工艺。每一个巴松的哨片都是一件精美的手工品,计量单位是千分之一毫米。就是这千分之一毫米的误差,要用手工制作完成。哨片的原材料是芦苇,每一根芦苇的直径和密度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哨片无法用模子完全做出来。模具只能制作一个大概,然后修调才是最重要的阶段。制作哨片必须使用很多基础的工具进行调整和密封,比方说刀,砂纸,密封工具等。大多数工具的使用都可以追溯上百年的历史,这些工具一代代传承,直到今天也没能有大的革新。大多数的美国巴松演奏者在初学时或是上大学时就有了传统的哨片制作学习,学习的方法更是千篇一律,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

“我国制作哨片不像美国那样普遍,但这也成为我有所突破的因素之一。” 杨明远对巴松的哨片制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国内没有条件学习标准的制作方法,于是我实验了很多土办法、野路子。”

单刃刀,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具,在几百年来的巴松哨片制作传统中绝对排得上第一的地位。然而杨明远并不认为这是当下修调哨片的最佳选择。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哨片刀”——这是一个金属长方体,四周都是直角。与其说是刀,不如说是一个“铁疙瘩”。

“材料学极其发达的今天,仍然使用几百年前就有的钢来做刀实在是让人想不通,合金材料比传统的钢刀硬度更硬,九十度的‘刀刃’对人构不成任何伤害,然而在哨片上却游刃有余。长方体重量相对更重,在削芦苇片的时候有更好的摩擦力,发力更均匀。”

“很多东西都是要靠实践试出来的,传统的方法在当下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杨明远说,几百年来巴松演奏者们一直使用砂纸打磨哨片,似乎没人注意到高精度钻头的出现。传统的打磨方法是指尖顶住砂纸的平面,然后用磨砂面打磨芦苇片。“这种打磨非常不精确,因为手指就那么大,不可能再小,而钻头完全没有这个问题。精确打磨的哨片才能有更准确的发音,高音区更是如此。”

2018年杨明远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Sprague音乐厅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其中他演奏了尼科罗·帕格尼尼的小提琴《随想曲》第24首。这首小提琴的曲目要求巴松演奏出一些不可能演奏出来的超高音。但是凭借着哨片制作和独奏能力的优势,杨明远的独奏音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没有一个完美的哨片,不可能吹出完美的高音。”

哨片的密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传统的巴松哨片使用液体胶水加棉线密封,不仅耗时而且有毒。“我不喜欢一层一层的缠棉线,看一集连续剧的时间只能缠几个哨片,而且棉线没有伸缩性,完全阻挡了哨片的震动。再加上一层厚厚的胶水,就更完了。”杨明远找到的解决方法是,用胶枪或热缩管代替传统棉线再用酒精灯低温烧灼,配上哨片后部使用钻头精确打磨使困难的低音区因此变得极其轻松。

传统的力量非常强大,目前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主流国家在巴松哨片制作上主要是依靠老师手把手教学的传承,这种背景下,改革创新尤为不易。然而杨明远无所畏惧,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成为巴松哨片革命的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