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她身在广州、牵挂郑州 委托媒体寄相思
刘镜芙(左)和爱人芦老师
好久不见、好难再见……怀旧是一种难舍的情愫,是一种不变的情怀。
昨日,编辑部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在广州,心系郑州,委托她的学生——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董广安教授,表达对郑州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据了解,这位老人名叫刘镜芙,四川人,曾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工作20年,1980年调往广州暨南大学任教。郑州是她的第二故乡。虽然离开郑州近40年了,但刘镜芙对工作过的郑州具有很深的情感。身在广州的她每次遇见河南人,都感到很亲切。现在的刘老师已80多岁高龄,腿脚不很灵便了。在广州出门需要打的,刘镜芙每遇到河南司机,都会和司机多说几句,了解河南和郑州的情况。
如今,刘老师手也不那么灵活了,但为了表达对郑州的思念,她在手机上一字字一句句写下了自己的思念,并委托董老师转交本报,希望在本报发表,圆自己的思郑之梦。
这篇文字不长,也许个别地方不那么流畅,但是,这是一位老人远在他乡,心念故乡的心声……
■人物介绍
刘镜芙,女。20世纪50年代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魏建功教授,攻读现代汉语专业研究生学位(四年制)。毕业后分配至郑州大学中文系任教。1980年,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多年来,刘镜芙以《水浒传》《金瓶梅词话》为语言素材基础,对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为近代汉语的研究做了有益的拓荒工作。编纂有《水浒语词词典》(与李法白合作,周祖谟先生作序,上海辞书出版社),该词典被多位专家评为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成果,为今后编纂近代汉语大词典的重大支柱。与此同时,在《中国语文》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论文。刘镜芙读研究生时撰写的论文《对现代汉语词的多义现象的初步观察》,被收入北京大学所编的《语言学论丛》和商务印书馆所编的《词汇学论文汇集》。近年来,应台湾学术界之邀,撰写了有关魏建功先生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在台湾推广国语等多篇论文,如《我国语言学家魏建功教授》《魏建功先生传略》等。
在广州巧遇河南司机
□刘镜芙(暨南大学退休教授)
我在郑州工作过20年,离开郑州到广州也近40年了。对郑州这个城市,我印象已不太深了,但对那里的一些人和事却总是魂牵梦绕,他们经常在我的冥思苦想中,在我的梦境中挥之不去。
河南人是朴实淳厚的,重情重义的。我工作过的学校,浓郁的师生情,真挚的同事情,深厚的朋友情,历久弥新,久而弥坚。也缘于此,退休后我还多次回到郑州,去寻觅那些浓浓的情愫。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腿脚不那么利索了,去郑州探望老朋友成为一种奢望。渐渐地发现对身边的河南人有了很多关注。
第一次遇见一个河南小司机,他告诉我们,现在广州的士80%是河南司机。好家伙,真要接管广州的的士行业了。他们虽然道路还不太熟,但以优质服务受到人们的赞誉。他开玩笑地说,听说广州遍地都是钞票就来了。年青人嘛,出去看看,比较比较,看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我们给他点赞打call。
又一次遇见一个40多岁的河南周口司机。听他的口音,我们说:“你说话的口音很像我们的一个学生朋友”。他说你们还认识他?于是从这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说到不幸的结局。我们互相感叹嘘唏,黯然告别。下车后,他还大声说了一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最近又遇到一个河南司机,我们无话不谈非常投缘。说起河南的卤面,我们赞不绝口。他于是告诉我们在广州如何做卤面。说到兴起时,他干脆说:“如果你们愿意,我把你们开到我的临时住处,美美地做一份卤面给你们吃。”我们因为要去医院,只好婉谢,说看病不知要多长时间,希望我们下次再相遇。这时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医院门口的车龙纹丝不动。他没叫我们下车,耐心等候,干脆把计价器关了,不再跳表。等了一阵,才让我们下车。我们付给他车费,他看也不看就随手一放。我们涉水而过,只简单致谢后就离开了。回家后还有诸多不舍,总想用什么方式再感谢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