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路办事处绘就最美颐养“夕阳红”
原居安老、社区养老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永平路上的一家幼儿园,孩子们朗朗的国学吟诵正从校园里传来。一墙之隔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闻声三三两两走到窗边,在冬日明媚的阳光下,将殷切慈爱的目光投向园内嬉戏的孩童。
——这是商都路办事处永平路社区养老中心的日常画面,在“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原居安老、文化耆老、幸福不老”的社区养老模式探索中,商都路办事处绘就了最美颐养“夕阳红”。 记者 马燕 通讯员 王一帆 游昆鹏 文/图
社区养老,就是要解决老年人最实际的问题
买菜、做饭、理发、洗澡、就医……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空巢、半失能老人来说,这些生活中很“正常”的事儿就变得很困难。多年以来,商都路办事处始终把老人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心上,组织基层力量,志愿服务、上门服务,开展一对一帮扶、建立邻里守望互助组织……工作做在细处,探索从未止步。
2017年以来,为了进一步优化养老环境、完善养老功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商都路办事处在辖区开启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在办事处的极力倡导下,建立普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含日间照料中心和夜间照料中心)、永平路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康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各种规模的社区养老中心,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一站式服务。养老服务中心迅速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也吸引了远方来客:今年10月,来自澳门的一个养老考察团在观摩过永平路社区、普惠社区养老中心后感慨地说:“真没想到,在内地也有这么好的养老机构。”
标准化建设,让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在目前郑东新区面积最大的永平路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偶遇了来“考察”的金女士。金女士65岁,是郑棉五厂的退休工人,住在附近小区。“真好,比家里都好,食谱是按营养搭配的,还能看书、打牌,跟中医三附院的医生学知识,人家还给按摩……来这儿就是享福啊!”金女士转了一圈,和姐妹们在自动麻将桌上打了两圈牌,站在洒满阳光的双人间里,非常开心。
为了让居民享受到专业的服务,商都路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专业的养老机构入驻,确保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集日间照料中心、24小时临时托养、社区小厨房、老年康复站等多功能于一体,可以提供营养指导、运动健康指导、联系紧急救护、就诊绿色通道等健康维护和疾病管控方面的服务,实现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医疗衔接”三大功能。
办事处还以物联网+社区专业养老助力社区,构建手机APP、终端随身设备等智慧助老保障体系,为社区高龄、空巢、失独、失能的老人及家庭提供日间(全天)托养、配餐送餐、助浴护体、理疗体检、文化助学、“1+X”志愿者帮扶等服务,“1+X”即在培养一支能够独立承担专业养护职责的“三工六师”(三工:社工、护工、义工,六师:护理师、营养配餐师、康复理疗师、心理咨询师、助浴师和社工师)之外,打造专业、敬业的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地为老人们做好服务。
根据社区老年人多元需求,养老中心还逐步拓宽了服务内容,在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膳食供应、护理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基础服务。
物质养老+文化养老,新时代老人的“八有生活”
近年来,商都路办事处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积极探索、创新文化养老的途径,让老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各取所需,实现“老有所乐”。这是在“物质养老”的基础上,商都路办事处向“文化养老”做出的有益尝试。办事处利用社区的活动场地、设施等现有资源,搭建“文化养老”平台,通过在书画、音乐、化妆、征文、体育等各个领域组建各具特色的老年人活动队伍和老年社团组织,吸引广大老年朋友投身“文化养老”大舞台。目前,办事处共建成老年文娱队伍36支,近一年来共吸引老年人4000余人次参加各类活动。
没有围墙的社区+标准高收费低的养老,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交、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修、老有所思、老有所为”——在社区养老倡导的“八有生活”的目标下,商都路办事处开启了新型和谐的社区乐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