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洱郑州讲述“应物兄的故事”
左丽慧 文/图
如果说2019年文学界有什么大事,河南作家李洱13年磨一剑推出《应物兄》并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当属其中之一。24日晚,李洱携《应物兄》做客松社书店“松社我来讲”,与郑州读者分享“应物兄的故事”。
出版的《应物兄》长达85万字,创作过程一度写到200万字,花了李洱13年、历经各种曲折跌宕,小说直至2018年完成。小说出版以来,文学界、评论界和读者将其称为“现象级”小说,“13年写坏3台电脑”的故事广为流传,引发了大范围关于《应物兄》的讨论。对这部小说常见的描述是“小说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
为何会创作《应物兄》、为何会选择以知识分子为故事的主角?“‘应物’这个词儒家、道家里都有,各流派的中国哲学中也有‘应物’的思想,指的就是人和世界交流的过程。”李洱表示,在写《花腔》的时候就起意创作《应物兄》这样一部小说。《花腔》是在讲述一个人和世界如何打交道,在各种关系中如何生、死,《应物兄》则在精神内核上与之有着某种关系:知识分子如何和世界、和自我打交道。作品不再追求如何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而是“超低空航拍”,贴行于地面、无限接近于当下社会现实。
“中国新文学的开始就是写知识分子的,社会变革转折关头最早出现的都是知识分子小说。”在李洱看来,知识分子代表着民族最敏锐的触角,可以说是最早感知社会变化的“晴雨表”,通过知识分子就能非常敏锐地感知到社会的变化,而“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像现在这个时代那么重要。”
1966年生于河南济源的李洱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在高校任教多年,多年在河南的生活经历,在李洱看来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影响,河南的语言、文化哺育了他。此次交出《应物兄》,李洱已任凭读者评说,且读者的评论和他的写作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如果说《花腔》是关于历史的,《应物兄》则是关于现实的,接下来李洱是否会拿一部关于未来的作品,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