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绘就人水和谐美丽新图景

图片新闻郑州之窗2020-06-30 09:03:40

 

 

壮美黄河滋养郑州

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翟宝宽 文 周甬 图

黄河宁,天下平。

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作为中原大地三座重要的沿黄城市,郑汴洛像是傍水而居的兄弟,在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上紧密联系,共同打造了黄河流域人与水共生交融的“中原样本”。

小浪底水利枢纽、引黄入洛工程、全景贯通的沿黄生态廊道、“一渠六河”综合治理工程……三座城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黄河打造成造福沿岸群众的生态河。

 

 

小浪底调水调沙

大河汤汤,岁月奔流。如今的黄河成功实现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交通引领

郑汴洛共融共生共发展

“我在郑州上班,虽然住在开封,但很方便,坐高铁,20分钟左右就到了!”说起郑汴两地的交通便利,杨女士很有感触。

郑州、开封这对老邻居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天往返两地的上班族大有人在。“外地人来郑州,要不去趟开封,仿佛不完整。”杨女士笑着说,当年郑开大道的开通,为郑州开封架设了一条宽阔便捷的城市通道,拉开了郑汴融城的序幕。现在,高铁、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郑汴融城进一步提速。

郑州之西的洛阳,发展势头强劲,正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郑、洛同样距离相近,交通便利,从郑州东站到洛阳龙门的高铁只需36分钟,高速公路早已开通,自驾游更为方便。“早上洛阳牛肉汤、中午郑州吃烩面、晚上开封逛夜市”的愿望已成为现实。

不仅在地理上相近,郑汴洛同为中国八大古都,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全省一直在加快建设郑汴洛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推进沿黄慢行系统、郑汴洛轨道快线建设,让“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串珠成线,三座城市正在通力合作、认真谋划,围绕黄河做文章、下功夫,正在共同谱写发展新篇章。

 

 

郑州桃花峪黄河公路大桥

洛阳:

以人为本,让沿黄群众亲水乐水

久久为功

让黄河两岸真正美起来

6月下旬,黄河南岸的风景宜人。在郑州巩义市河洛镇邙岭上,一排排树木花草为荒山装点上抹抹绿意。

“原来这些荒山紧挨黄河,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我们加大投资,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山上修了蓄水池,铺了输水管,确保造林成功。如今邙岭上,春日百花盛开,秋季硕果累累,石榴、核桃挂满枝头。”巩义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有了树,改善了生态,也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注入黄河的泥沙。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高质量发展反过来会更加促进生态保护。今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印发,提出要抓实抓细抓落地,把握沿黄地区生态特点和资源禀赋,从过去的立足“要”向立足“干”转变、向先行先试转变,引领沿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

5月11日,河南召开文化旅游大会,印发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意见(讨论稿)》,提出将打造文化自然融合、沿线全景贯通的沿黄生态廊道列为重点。

“现在的黄河岸边真美啊,大堤上的绿色廊道真漂亮,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树木,感觉清爽怡人!节假日我就喜欢带着家人来这转转。”6月25日,正在洛阳孟津县黄河大堤上游玩的周先生兴奋地说。

近年来,郑、汴、洛三城各自围绕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做了大量工作,黄河岸边的花草树木和绿色廊道多了,违章建筑和生活垃圾少了,正变得越来越美。

滚滚的黄河水冲出小浪底峡谷,就进入了河洛地区。在这片黄河及其支流洛河流淌过的冲积平原,原始农业率先发展,哺育了华夏早期文明。

小浪底水利枢纽就坐落在离洛阳城区不远的黄河孟津段。6月25日,记者来到小浪底大坝的南岸分水枢纽,河水清澈蔚蓝,碧波荡漾。

“自从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使用后,小浪底大坝上下游几十公里河段,也就是济源、孟津、偃师段的黄河大多数时间都是清的。”豫西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加上以砂卵石为主的河滩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每年调水调沙时期,这段黄河一直都是“清河”。

如何利用奔腾的黄河水造福人民群众?近年来,洛阳市通过实施一揽子“引黄入洛”工程,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厂矿企业,浇灌阡陌沃野,泽被千家万户,保障实现黄河干支流水体良性循环,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据洛阳市引黄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宏伟介绍,1998年,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南岸引水口工程得到国家批复立项,2002年,一条3.3公里长的引水隧洞贯通,把黄河水送到了邙山脚下的南岸分水枢纽,迈出了引黄调水的第一步。

“为了让洛阳城区能够尽快用上黄河水,经过6年的奋战,我们将引黄入洛主隧道全线贯通,并成功试通水。从小浪底南岸分水枢纽穿越邙岭腹地,引水至洛北城郊,难度可想而知。”王宏伟望着面前奔腾的河水,感慨地说。

除了引黄入洛工程,洛阳还着力改善了孟津黄河大堤的道路环境,兴建洛浦公园、伊滨公园等滨河游园,拉开了当地居民亲水乐水的序幕。近年来,洛阳市实施“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工程,实施截污治污、引水补源、河道整治、沿河棚改、路网完善、游园建设,在洛河、伊河等河畔不断延伸建设生态廊道。

历史文化悠久的河洛地区,经历着从治水到亲水乐水的嬗变,正着力描绘美丽生态的新画卷。

郑州:

绿水青山,打造风景宜人生态河

黄河流入郑州境内,就告别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千里黄河堤防从此起步,河滩变宽、泥沙问题凸显,大堤高耸、形成悬河景观。黄河滋润着这个人口大省的省会,郑州也小心呵护着母亲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黄河母亲生命长青、永葆生机。

随着郑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黄河郑州段滩区面积逐渐增大,加上近年来洪水得到控制,滩区受洪水威胁减少,一些人瞄准了滩区,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现象日益突出。

2018年,我省开展“黄河‘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在沿黄各级政府统一组织下,河务、林业、环保等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拆除黄河河道内渔家乐、农家乐、仓储大棚、养殖场、违法化工厂等违法构筑物与设施,黄河生态逐步得到修复。”郑州黄河河务局的工作人员海涵介绍说。

从“乱”到美,黄河大堤上一层层绿色植被更让游客们赏心悦目。

“近几年,我们通过在堤顶道路两侧行道林栽植大叶女贞、棘球、雪松等观赏性树种,在背河淤背区栽植松树、红叶李、白蜡、百日红、火炬等树种发展经济林,在临河区域发展由柳树、杨树组成的防浪林带,形成了以黄河大堤为主轴,以防浪林、适生林、护堤林为主的生态风景线。”海涵说。

如今的大堤林木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淤区苗木花卉相互辉映,构筑了一条沿黄绿色生态长廊,已成为郑州人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胜地。目前,郑州黄河已成为郑州市沿黄生态防护林带和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和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除了打造生态黄河,郑州市为充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扎实做好郑州黄河水旱灾害防御及超标准洪水防御工作,加强与应急管理部门、水利部门沟通衔接,全面完成防汛预案修订和郑州及所辖县(市、区)黄河防洪形势图更新修编,完成郑州黄河河道排洪能力分析工作。

6月16日上午,郑州河务局在马渡下延开展2020年郑州市防指黄河防汛抢险演练,全面提升防汛抢险队伍快速响应以及抢险实战能力。

开封:

因地制宜,良好生态造福人民

黄河流到开封时,由于泥沙大量沉积,河床已高出市区地平面,最高处达10米以上,形成“悬河”奇观。

这是一条曾经给开封带来深重灾难的河流。考古发现,在开封地下摞着6座城池。据记载,从1194年至1887年的近700年间,黄河在开封及其邻近地区决口泛滥达110多次。

然而,从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黄河开封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豆腐腰”越来越坚固,黄河年年安澜。曾经风沙肆虐的黄河两岸如今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6月下旬,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水流湍急,气势壮观。记者深入滩区村庄,感受黄河生态的变化。

东坝头是黄河的最后一道大拐弯,也是黄河典型的“豆腐腰”地段。1855年黄河在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向北改道,结束了700多年南流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黄河的治理,曾于1952年和1958年两次到兰考东坝头视察并作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

2014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考察时,来到黄河东坝头,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由于黄河泥沙沉积严重,开封一直是风沙严重的地区。尤其是兰考县,风沙、盐碱、内涝“三害”频频发生,让老百姓吃尽苦头。1962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来到兰考,带领群众开启了战“三害”、求温饱的艰难岁月。

为改变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兰考县在黄河大堤两侧和滩区共种植树木20万亩138万棵,昔日的不毛之地成为一片片绿洲,沙丘树林、沙丘果园随处可见。东坝头披上了绿装,彻底告别了风沙肆虐的历史。

东坝头独特的黄河风景也吸引成千上万人到此旅游。2017年,黄河河务部门在这里开始建设东坝头黄河湾水利风景区,将黄河最后一道大拐弯打造成一个感受黄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旅游地。时下,正值秋高气爽,来这里看黄河、观大坝的游人络绎不绝。

母亲河正在焕发生机。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凝聚着数千年中华民族斗争历史的河流,正在焕发勃勃生机,以新的姿容、良好的生态造福两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