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滨 雄城隆起
中铁装备自主研发的盾构机领跑世界
本报记者 王文霞 侯爱敏 覃岩峰
凌晨3点一刻,56岁的张菊花习惯性醒来,起床穿衣出门,十分钟后,与住处一路之隔的胡辣汤门店内,张菊花麻利地打火,开始一天的营生。这样的日子,张菊花和爱人过了30多年。
80年代就来郑经营胡辣汤店的两口子,靠勤劳的双手分享了城市发展的福利,“在郑州买了三套房,再干两年就准备退休了。”由曾经的“郑漂”,到郑州的一员。千千万万个张菊花在这座城市勤劳致富、实现梦想,也成为城市发展巨变的参与者、记录者、见证者。
从曾经黄河之滨的小郑县,到今天体量过万亿、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中心城市,浓墨重彩,铿锵巨变,离不开每个郑州人的付出,更是所有郑州人的骄傲和荣光。
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48年郑州解放,城市百废待兴,人们建设新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1954年,省会迁郑,历史机遇的青睐为郑州插上腾飞的翅膀。在党的领导下,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郑州的变化翻天覆地,成就更是万众瞩目。
令人鼓舞的高亢音符与这座城市的发展一路相伴。尤其进入新世纪,郑州跑出了自己的发展“加速度”。2015年以后,郑州经济总量以一年一个千亿台阶的节奏,跑步向前。2018年,郑州成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十万“三大突破”,奠定了全国全省大局中的“郑州位置”,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郑中心”,成功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近几年,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落地,释放空前的利好效应,郑州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履铿锵、成就卓然。
城市首位度不断提高。郑州GDP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19.8%上升到2020年的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0.9%上升到2020年的22.6%;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进出口总额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
郑州成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20强。拥有超百亿级企业13家,智能手机约占全球1/7,宇通客车产量约占全球1/8,速冻食品约占全国市场60%以上,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作用持续强化。
2020年,极不平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郑州坚定扛起职责使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以自身实力经受住了考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稳步复苏、持续向好。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智能手机、宇通客车、中铁盾构等一批郑州创造、郑州品牌快步走向世界,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
2020年9月15日, “郑州中原科技城管理委员会”“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同时揭牌。揭牌当天,复星国际、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深兰人工智能生态基地、APUS全球第二总部等入驻中原科技城首批60个项目进行集中签约,总额超过1100亿元。
目前,中原科技城签约入驻项目突破110个,签约落地阿里中原总部、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中心、58科创等头部企业。同时,中原科技城通过创新设立中英、中德和中新(新加坡)等国际离岸创新中心,打通国际人才引进通道,通过“项目引才、以才引才、平台育才、活动聚才”等多项举措,累计认定各类高层次人才850余人,海外和海归高层次人才70余人。结合软件人才培养计划,招揽软件开发人才1700余人。
一座科创“新城”正在郑东新区强势崛起,成为头部企业、大院名所、科创企业和科创人才投资河南的首选地,郑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强劲引擎。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个、10个百分点。从主导产业看,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5.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个百分点。
国际枢纽门户通达世界
郑州被喻为“火车拉来的城市”。郑州积极做大优势文章,从国家首个航空港实验区落户,到国家中心建设中的“国际枢纽”定位,谱写出“枢纽+开放”的绚丽新篇章。
走进深夜的郑州机场,一片灯火通明。如今这里的航空客货运规模已经坐上中部地区的头把交椅。成为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苹果手机、法国赛马、欧洲的鲜花、新鲜海产品……或从这里起飞,或在这里落地,与世界各地的往来频繁紧密。开通运营7年的 “空中丝绸之路”,目前引进全货航公司8家,新开航线17条、通航城市21个。
中欧班列(郑州)集疏网络覆盖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境内外合作伙伴超6000家。跨境电商业务辐射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海上丝绸之路”把“出海口”搬到家门口。不沿边、不靠海的郑州,依托蓬勃发展的四条丝路,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崛起为中西部地区开放新高地。
以郑州为中心,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2小时高铁圈覆盖4亿人口的生活和消费,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郑州集聚。曾经的小郑县名不见经传,今天郑州的 “朋友圈”遍布四海。
美丽城市共建共享
海外留学回国的赵女士,选择在郑州创业安家。赵女士说,做出这个选择,一是郑州国际航空货运的快速发展,十分契合自己的创业项目,二是郑州高铁十分便捷,郑州成都两地之间“切换”十分方便。
除了交通优势,良好的城市风貌、便捷舒适的居住体验,也成为留住赵女士的软实力。“十三五”时期的五年间,郑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风貌绽放新姿,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轨道交通由线成网,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运营里程达206公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0年,全市整治提升老旧小区1374个。全市建成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00个,新增绿地2813万平方米,城市“序化、洁化、绿化、亮化”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油然而生。
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持续加码。目前郑州已经实现2110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占比90%;1756项“一次不用跑”,占比80%。依托政务服务网、“郑好办”,上线政务服务、便民服务事项544项。
前不久公布的郑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郑州以1260.1万人的常住人口数量,跃居全国城市第10位、中部地区第一。人口数量在全国的排位,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移11位;397.4万人的十年人口增长量,居全国城市第5位。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机遇期的郑州,展现出超强的人口吸纳力,绽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从70多年前的小郑县,到今天的国际大都市,郑州以自身实践书写着中原大地的发展传奇。行进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国际郑”,正加速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为本报记者 丁友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