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20個留守兒童和3個教師

鄭州發現郑州之窗2020-01-08 09:39:34

 

 

 

記者 張朝暉 中牟時報 徐少傑 文/圖

 

 

 

1月2日,農曆臘八節。上午8點,記者搭車一路向南,大約一個小時來到距離中牟縣南約20公裏處的黃店鎮,再向東南3公裏,在鄉村公路旁邊停下,向右望去,一條狹窄的小路盡頭,就到了黃店鎮最偏僻的綽王村小學。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操場,中間有一個升旗台。操場左面是曾經的學校破舊危房,操場右邊是10多年前建起的一排一層新校舍,四周刷白顯得淡雅,十幾個孩子在操場上奔跑著、追逐嬉鬧著,歡笑聲蕩漾在整個校園。校園不大,校舍不多,周圍民房環繞,使得低矮的校舍像是被隱藏了一般。一個身形瘦小的年輕人迎了過來,臉上帶著笑,兩手相互摩挲著,他就是校長冉宗偉。

 

現狀 20個留守兒童與3個老師

上午10點多,偌大的教室裏稀稀拉拉地擺了9張課桌,牆壁剝落,牆上有勸學故事和勵志標語,進入臘月,天氣幹冷,室內室外的寒冷程度並無二致。冉宗偉不停地搓著手,嘴裏哈著熱氣,因為寒冷佝僂著身子,來回逡巡,細致而耐心地為孩子們進行解答。學生們認認真真地做著習題,嘰嘰喳喳地分享著成績。

冉宗偉告訴記者,綽王小學有一、二兩個年級,一年級11個學生,二年級9個學生,除了校長冉宗偉,學校還有兩個教師,退休返聘的王小印和即將退休的王國勤。

臨近期末了,冉宗偉輔導做習題的是二年級的9個學生,“這個時間段沖刺很重要,溫故知新,也是對班上每個孩子的學習鞏固。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需要區別對待。”冉宗偉指著一個廋弱的小女孩說:“她叫小某涵(化名),先天智力障礙,父母都在外打工,由爺爺在家照看,平時沒人輔導,學習成績跟同學們拉了一大截,他爺爺泄氣了把她領走了幾回,我找到她家裏,又把她叫了回來,針對她的情況,學校制訂了詳細的方案,需要重點輔導,絕不言棄。”

他指著身旁另一個學生說:“他叫王某澤(化名),前幾年不幸遭遇車禍,花了10多萬元,才保住了性命,家庭因此背上了債務,術後泌尿系統留下了後遺症,課間時常頻頻上廁所,為了償還沉重的債務,父親常年在青海打工,媽媽在港區水泥廠做裝卸工,常常很晚才回到家裏。”

“還有王某心(化名)同學,由於生活所迫父母雙雙在鄭州打工。像這樣的家庭,學校占了大多數。”冉宗偉說,“學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他們幾乎沒有去過縣城,一年到頭也見不到爸媽幾次。”

堅守 再苦再累不能耽誤了孩子

一年級教室有11名學生,王小印正在講述數學習題。因為學校教師編制緊缺,已經退休的王小印接受了鎮教辦的挽留。“在這裏教學幾十年了,一看到孩子們的眼神,真就舍不得走。留下來,吃得下睡得著,心裏踏實。”王小印說。

王小印的兒子王建科告訴記者:“爸爸剛退休時,我是不贊同他再返聘到學校的,教了一輩子學,年齡大了,想讓他在家休息。後來,因為學校需要,我也尊重爸爸的選擇,爸爸離不開學校,離不開孩子。”

本就不大的辦公室,3張辦公桌整齊地排列著,牆上掛著日常管理細則規章,王國勤正埋頭批改作業,“再有5個月我要退休了,40多年,一晃就到頭了。”話裏有話,分明是不舍。

閑聊中王國勤說到了綽王小學一代一代的老師,提到一位退休多年的趙建榮,一支教鞭紮根綽王小學一輩子,三尺講台培育了幾代學子,臨退休之前,懷著對學校的深深眷戀,自己出資把學校周圍的路進行了平整,只為了方便教師和學生行走。“所有在這裏當過老師的都有一個願望,再苦再累都要堅守,再苦再累不能耽誤了孩子。”王國勤說。

承諾 為學生們打開一扇心靈之窗

近幾年來,綽王小學在全鎮12所小學的曆次教學成果測試中囊括全鎮一年級語文、數學第一名,二年級語文第一名,並且保持持續穩定。冉宗偉說:“這是前輩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這種優良傳統,實實在在地接好這一棒。”

到任後,冉宗偉不間斷地進行家訪,根據上級關於“控輟保學”的工作安排和相關精神,提高學校義務教育鞏固率,降低輟學率,讓“該入學的一個不少、已入學的一個不走” ,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學校施教區內學生教育健康發展,真正做到“適齡生進得來、在校生留得住、輟學生勸得返”。“請相信,在自己的家門口上學不會吃虧,決不讓一個人掉隊。”他不止一次這樣對家長們承諾,需要內心多大的底氣。

為了實現這個承諾,冉宗偉早出晚歸,每天行程10多裏路,中午總是在學校以方便面充饑,一心撲在教學上。“我家距離學校近,中午讓他到家裏吃頓便飯,每次他都以種種理由推辭,就沖著年輕人的這股精神,我要盡心助力他完成接力。”王小印說。

“我也是鄉村長大的,知道鄉村孩子求學的艱苦,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打開一扇心靈之窗,這扇窗通向外面的世界,將來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冉宗偉說。

二年級學生王浩博說:“冉老師下雨天送我回家,和我們一起值日,幫我們掃地,作業本爛了,他就幫我們訂訂。等我長大了給老師買好吃的,還要送給他一輛汽車,讓他上班時候開,我還要裝飾學校和教室,讓學校更好,更漂亮,讓同學們的學習環境更好。”

職責 “我決心挑起這個擔子”

從黃店鎮中心小學被派到綽王小學,冉宗偉把家裏的一切事務都留給了在中心小學的妻子李巧珍,“這一去,我決心挑起這個擔子。”冉宗偉說。

“我是妻子,也是鄉村教師,我們都要忠於職守。”李巧珍理解上級的指派,更支持丈夫的選擇,把一雙兒女都心甘情願地留在了自己的身邊,並悉心照顧罹患重病的母親,生性好強的她事業家庭兩不誤,被評為優秀教師。

冉宗偉把對妻子、孩子和老人的愧疚化作堅定前行的動力,不辜負上級的重托和妻子的期待。憑借十幾年來教學生涯深厚的積澱,熟練地把綽王小學的教學安排得井然有序,教學成果有目共睹,他撰寫的教學成果論文受到上級的重視和推薦。

“每次提起綽王小學,我的敬佩之情總是油然而生,3位老師能在這樣一個偏遠的小學校,如此用心地為教育付出,這種教育的初心和精神真是值得我去學習。黃店鎮像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無私付出,才讓黃店走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孩子,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振興鄉村教育的信心和決心。”黃店鎮教辦負責人李繼昌說。

采訪期間,熱心村民趙玉秀領著記者在學校走了一大圈,左右指點介紹,如數家珍,“我小時候就在這裏上學,鄰近幾個村的學生都在這裏上學,很熱鬧,那時候老師領著我們勤工儉學,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浸透著全校師生的心血和汗水。後來由於多種原因,由從前的小學到初中8個班級逐漸退減到現在的兩個班級,提起來讓人揪心。這些年,多虧了一茬兒又一茬兒的老師不離不棄,守住了學校,守住了孩子。”

執著 用職責與良心去堅守職業

“我是一名老師,我把手中的紅燭高高地舉起。只要我的鳥群能翱翔藍天,只要我的雛鷹能鵬程萬裏,只要我的信念能堅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遠年輕,我情願燃燒我的每寸軀體,讓我的青春乃至整個生命在跳動的燭火中升華,在血液的鮮紅中奔騰。”冉宗偉的教學日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冉宗偉說這首詩的作者是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將自己的青春乃至整個生命奉獻給他所熱愛的事業和孩子們。“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是自己,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那只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汗水,奉獻的是自己。”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綽王小學迎來送往了多少學生,我們自己都說不清楚了,這種循環往複的教學工作普普通通,卻成了我們一輩子的習慣。”王小印說,“人家不說,我們也想不起來說,現在回想,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用一份職責與良心,去堅守一份職業。”

“有人贊美鄉村教師紮根農村,甘於清貧,不計名利,把鄉村教師說成是教育改革的奮進者、教育扶貧的先行者、學生成長的引導者等。”王國勤老師說,“鄉村教師就是這么一個群體,用堅守和敬業詮釋著教師職責的神聖。”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啊,每一個鄉村教師的堅守都值得尊重。正是因為他們無怨無悔的堅守,照亮了偏僻鄉村孩子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每個人的心靈之窗,更溫暖了這個光榮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