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提顏值 不減“煙火氣”

鄭州發現郑州之窗2020-06-01 09:01:06

 

 

 

 

健康路上紅火的夜市 白韜 圖

 

 

 

 

英才街露天夜市,6月將搬到室內 穀長樂 圖

 

 

 

 

東明路金水河橋的早市 穀長樂 圖

 

 

 

 

東明路金水河橋的早市

 

 

 

 

東明路夜市

5月29日,星期五,夜幕下的鄭州燈火通明。

在東明路經營燒烤的張亞棟正忙著收拾各種食材,雖然換了新店址,生意卻未受大的影響。“以前的舊店已經恢複成住宅了,今後守著新店經營,多多賺錢。”張亞棟說。

上述場景是鄭州市開展“改善人居環境、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這背後,“一環十一橫十縱”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穩步推進,工作中兼顧整治和民生,不僅讓改造後的道路顏值明顯提升,而且讓涉及的商戶也安心經營,更重要的是讓市民感受到鄭州在一天天的變化,變得“更有顏值、更具氣質、更富活力”。

樣本一 流動商販“轉正” 集中經營

新學期開學了,鄭州北大學城的大三學生小常發現,學校附近面貌煥然一新。往年,特別是新生開學,迎來送往的車輛將學校附近堵得水泄不通,兜售生活用品的攤販隨處可見,如今,攤販集中規范經營,違停少了,道路暢通了,新增的綠化帶將馬路點綴得更有生機。

“以前,文化路和英才街附近經常堵成一鍋粥,街上到處可見白色垃圾。”小常回憶說,道路兩側住宅產權人將臨街住宅改成商鋪經營,再加上餐飲商戶突店經營,油漬垃圾遺落路面,長年累月的油漬積澱,路面變得髒汙不堪,人行道上的路面也破損嚴重。

因市民投訴,市城管局聯合市精細辦組成檢查組曾多次對北大學城環境衛生問題進行督導,並指出清洗地面、牆面的油汙只是治標,引導商販規范經營才能治本。

為此,惠濟區引進第三方公司在英才街文化路交叉口建設了1萬平方米的英才美食城,共設置一層美食城攤位70處,可同時供600人同時就餐。二層打造服裝、電子等銷售攤位150處。

“轉正”後的遊商小販、改變房屋使用性質涉及的小餐飲店有了入場經營資格。預計6月上旬,所有攤位裝修完畢後,惠濟區將零房租、零水電為商戶提供合適位置,確保商戶能夠重新穩定開店。

樣本二 城管建微信群為商戶找新鋪

“今天忙得上氣不接下氣,賣了1000多串羊肉串和1000多瓶啤酒,羊肉串也不夠了,得串串兒,客人還等著呢!”張亞棟說,雖然換地方了,每天都能坐滿,周末人更多一些。

張亞棟的老店因為涉及“住改商”改造,恢複成住宅了。不過,他在東明路新開了一家美食城,“這地方寬敞多了,白天是停車場,晚上做夜市,開業20多天,生意還湊合。”正說著,十幾個年輕人進來,晚上要在張亞棟的美食廣場聚餐。

“城管每次來都是提醒注意衛生,甚至還會關切‘最近生意怎么樣’,挺暖心。”在張亞棟的美食城賣涮牛肚的海軍說,原先打工的小飯館不幹了,自己也失業了,沒想到社區主動上門,聯系了露天美食城,免租金經營。

像海軍這樣的工人新村有100多家,將他們都安排妥當,不容易。人民路街道辦事處執法中隊隊長翟志偉公布了自己的微信號,為商戶找合適的商業用房、協調周邊市場攤位,“除了找新店,因拆除違建帶來的水、電、氣及空調的改動也全部負責到底,到滿意為止”。

背後 “一環十一橫十縱”改造提升穩步推進

2019年,鄭州市發布《鄭州市城市道路綜合改造工程實施方案》,2021年底前,將完成“一環十一橫十縱”改造提升工作,道路路面、交通設施、雨汙水管網增容、水電氣暖及通信管線等配套設施建設、架空線纜入地、街道景觀綠化、沿街建築立面等都在整治范圍,目的是提升城市環境品質,還路於民。

“商戶不失業、經營可持續、整治能推進”這15字,是“一環十一橫十縱”綜合整治的工作原則。

為此,鄭州各區、開發區成立住改商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並組建商戶安置辦公室,負責新經營場所的規劃建設、商戶引導和異地安置全流程跟蹤服務,受理商戶的各種訴求,建立定期回訪制度,及時解決商戶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使商戶異地安置後經營保持穩中向好。

市改進城市管理指揮部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各區、開發區在住改商整治過程中會定期對商戶安置、服務滿意度進行暗訪抽查,並排名通報,嚴禁“一刀切”,決不讓經營斷檔,使執法既有監管的力度,更有服務的溫度。

推進 因地制宜規劃早夜間經濟

城市一天天變美,如何讓市民“飽眼福”又“飽口福”呢?

據了解,鄭州各區、開發區將因勢利導積極發展跳蚤市場等早夜間經濟,規劃完善早夜間經濟集中經營區域,安置意向商戶利用早夜間經濟從事經營活動,拉動夜消費。目前,鄭州多個區已因地制宜開始探索推進。

人民路商圈作為鄭州市的核心地段之一,商戶有經營需要,市民也有休閑生活的需求。人民路辦事處通過綜合考慮,已規劃完善了3處集中經營區域,免收租金,優先提供給轄區低收入群體,並與轄區單位溝通,安置遊商小販。下一步,人民路街道辦事處還將在紫荊山公園附近劃定范圍發展早市經濟。

 

鄭報全媒體記者    穀長樂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