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漢字起源活動”走進鄭州觀星台、嵩陽書院、啟母闕各展風采

鄭州發現郑州之窗2023-02-24 18:00:00
天地之中,黃河之濱。2月21日~22日,“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絡主題宣傳活動之“行走鄭州篇”順利舉行。采訪團從五湖四海匯聚於此,走進登封、鞏義等地,在嵩山腳下尋訪漢字之源、品讀漢字之韻、鑒賞漢字之美、感悟漢字之魂。

河南博物院藏品

觀星台
觀星台天文博物館看古人巧思
2月21日下午,采訪團成員來到位於鄭州登封市告成鎮告成村的觀星台景區。這裏四季分明、農業發達、地理位置居中,是中國古代天文活動的中心。
周公測影台“正日景,驗四時”,是我國古代天文曆法圭表測影的重要實物見證,也讓登封成為二十四節氣農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發源地;觀星台“晝測日影,夜觀極星”,可以用來預測天氣變化。
登封市旅遊服務中心副主任朱建平向正觀新聞記者介紹,觀星台由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建,通過觀測每天日中日影的長短變化,找出了季節的變化規律,並且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在一年中把兩個日中影長相等、晝夜時間相同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秋分”。二十四節氣由此始。
嵩陽書院春雪落嵩山,書院拜孔聖
2月22日上午,伴隨著一場春雪,采訪團走進了位於登封市的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區北約兩公裏處的嵩山南麓,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自宋代以來一直是傳授理學、教書育人的場所,是理學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其在嵩山之陽,故名“嵩陽書院”。
據朱建平介紹:“在嵩陽書院,碑刻是較成熟文字載體的最好證明。”在嵩陽書院,像行草、小篆、漢隸、唐楷、宋體等字體的碑刻就有2000多塊,這是對中國文字體係的證明,更能說明文字已經日趨成熟。
從五代後唐到清代末年,嵩陽書院經曆了近千年的講學曆史,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而被專家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製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啟母闕文字之前的文字
啟母闕位於登封市西北兩公裏,嵩山南麓萬歲峰下的“天地之中”建築群,建於東漢延光二年(123年)。1961年3月,啟母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啟母闕闕身上有小篆體的長篇銘文和各式各樣的雕刻圖,具有很高的曆史、藝術、科學價值。銘文刻於西闕北麵,篆書,共36行。記述了鯀和大禹治水的事跡,以及漢朝德布天下、祥瑞顯昭、風調雨順等功績。闕身雕刻幻術、馴象、夏禹化熊、虎逐鹿、雙蛟、蹴鞠圖等,闕頂雕刻瓦壟、垂脊等建築構件。這些古老的文字和圖畫,是漢字發展史一脈相承、不曾中斷的重要實物證據,可謂是“文字之前的文字”。
杜甫故裏詩歌是文字的精華
2月22日中午,沉浸式實景劇《杜甫歸來》在鞏義杜甫故裏上演。劇中,“少陵野老”終於圓了歸鄉夢,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杜甫故裏景區由杜公祠開始,詮釋了一個真實而全麵的杜甫。詩詞蘊含著中國的漢字之韻,在杜甫故裏可以看到漢字承載的民族情感是相通的,漢字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書寫方式,影響、造就了中華民族根本的世界觀、價值觀。
河南博物院傳東方智慧,品華夏文明
博物院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文化名片。從仰韶文化點燃中華文明第一縷曙光,到夏都二裏頭遺址揭開王國時代的神秘麵紗;從賈湖骨笛跨越八千年的回響,到婦好鴞尊見證青銅時代的巔峰……曆經近百年的河南博物院,向世人詮釋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主根,更是中華文明史的縮影。
除坐擁“九大鎮院之寶”外,近年來,河南博物院不斷改造升級,多媒體展示屏、手動劃屏、高倍放大鏡、VR虛擬展示場景……通過數字技術手段為參觀者帶來新穎體驗,增強了互動性、參與感,也讓古老文物重煥新時代的光彩。
正觀新聞·鄭州晚報記者彭茜雅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