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博園裏的“三寶”
民俗文化園
9月29日,第十一屆中國(鄭州)園博會就要開幕了,25日,鄭報融媒記者到鄭州園博園尋找河南元素。鄭州園博園裏,高大的軒轅閣、占地面積很大的豫園、能滿足遊客食欲的民俗文化園,這三個地方都體現了河南曆史文化。
軒轅閣
軒轅閣造型大氣而雋永秀麗
站在園博園外邊,即可看到高高的軒轅閣。
軒轅閣是鄭州園博園的制高點,突出黃帝文化主題,表達華夏同宗同源、一脈同心的精神。軒轅閣矗立於主山之上,建築面積為2106.67㎡(地上1203.22㎡,地下903.45㎡),高度33.9m(含台階),樓層從外邊看著是三層,其實是四層。建築形制為典型的宋式古建,歇山十字脊屋頂,一層四出抱廈,二、三層出平座等特征表現出宋代建築造型大氣而不失雋永秀麗的特點。
外簷柱梭柱、翼角微翹、舉架平緩、正脊弧線、鬥拱碩大、上下簷口和柱頭呈拋物線形等,軒轅閣具有宋代建築所特有的特點,平穩又不乏雄壯有力。欄杆采用宋式萬字欄板,裝修采用直欞門窗,而鬥拱采用單抄單下昂五鋪作和單抄雙下昂六鋪作在統一的基礎上充滿變化。
軒轅閣東西方向各設大台階和人行通道進行連接,同時在北側設置消防回車場和車行道無縫連接從南側觀瞻建築臨山體陡崖,北側則和環境融為一體、平和怡人,在巍峨的山體和蔥蔥鬱鬱的景觀樹木掩映當中,建築越發顯得耀眼、獨特和高聳入雲,成為整個園博園乃至該區域標志性的建築物。
豫園
豫園遊廊曲折山石跌宕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裏邊的《鄭風》描寫了很多鄭州古代的故事。而北宋建築學家李誡是鄭州人,曾主持修建了很多大規模建築,還編寫了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著作《營造法式》。鄭州這些古代文化和名人,都在豫園得到了體現。
豫園位於園博園主山軒轅閣東側,為一組高低錯落掩映在山形林木中的宋式建築群。總占地面積20畝,基底占地面積2427.24㎡,建築面積1808.59㎡。
秉承了中原傳統園林精髓,通過隨形就勢的建築山水園林環境,營造出詩經園、李誡堂、百姓書院等多個代表河南省地域文化的主題景點,園中遊廊曲折、步移景異,山石跌宕、花木生情,建築室內外布以書畫、盆景、奇石等展陳,令人流連忘返。
豫園根據地形以坡就勢進行布局,作為整個園博園的公共展園,陳列著筆、墨、紙、硯、茶具、奇石等,強調了宋式園林的大眾參與性。
走在豫園裏,漫步在回廊裏看山水花樓閣美景,心曠神怡。那裏的單體建築8組11個,回廊共6段,建築通過回廊有機串聯,實體的建築——半開放的連廊——蜿蜒的山、水駁岸四者融為一體,以宋式建築為基本格調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北方園林。
豫園的東西軸線將整個豫苑統一在軒轅閣——書院——豫苑的主軸線上,其中一個景觀閣以相對制高點的角色和軒轅閣在大空間形成呼應,北邊分區以兩層的高度統領豫園。
民俗文化園是吃喝好去處
在逛過了園博園內的很多展園後,你可能已經饑腸轆轆,這時,不妨到民俗文化園去轉轉,因為那裏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還有曆史文化可供欣賞。
傳統民俗文化園位於主入口西側,以清明上河圖中的建築古街為原型的文化園,利用淳樸民居院落來喚起遊客對曆史的回憶。在建築形式上融合了中國古民居風格,為遊客營造一種穿越古今的空間體驗。為滿足園博園功能上的使用要求,文化園裏有售賣、餐飲。
這個文化園在設計時,考慮到了主入口大門、主展館、民俗文化園和遊客服務中心可能產生的密集人流集散需求,所以優化了建築功能與交通流線組織的關系,並考慮開園後的日常管理方式。
民俗文化園突出庭院圍合的概念,盡量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易趣,進去後可感覺到錯落有致的風格。
在民俗文化園的下邊,還建設了地下車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