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道新途共築夢 時光不老的絲路傳奇
成燕 文 馬健 圖
鄭歐班列讓鄭州陸上絲路越走越寬
駝鈴悠悠響千年 古道新途共築夢
時光不老的絲路傳奇
鄭州—盧森堡貨運航線架起中歐空中絲路,拓展開放新空間
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 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
“鄭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報道之二十一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興文化”時強調,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鄭州,地處中原腹地,史謂“天地之中”,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實施,開啟了鄭州發展的“黃河時代”,為用好這些文化資源,用好這些“興文化”的寶庫與富礦,讓鄭州文化“立”起來“活”起來,更好地為加快打造黃河曆史文化主地標城市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為國家中心城市培“根”鑄“魂”,本報推出【“鄭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報道。今天刊發《時光不老的絲路傳奇》。
“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漢韻唐風,絲路千年。從西漢使臣到訪安息、遠抵今天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到唐朝時與波斯等國頻繁往來,再到明代航海家鄭和下西洋,古絲綢之路留下的無數精彩故事,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這是一條聯通世界的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悠長厚重的文明之路,它的每一段征程似乎都在講述著神秘而輝煌的故事。
跨越時空,追根溯源。中國絲綢文化的起源到底在哪裏?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鄭州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城市,“空中、陸地、海上、網上”編織的“四條絲路”,繪就了鄭州“買全球、賣全球”的自信和豪邁。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幾千年來,舞動著“文化+經濟”的雙翼,古都鄭州與閃耀古今的絲路文明一路同行,向世界講述著“絲路經濟帶”上的“鄭州故事”,譜寫出融入世界大舞台的華彩樂章。”
探尋中國絲綢文化之源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征,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載體,絲綢起源一直令世人關注。
2019年12月3日,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鄭州工作站在滎陽青台遺址揭牌。揭牌儀式上公布了最新考古研究發現:在鄭州仰韶文化遺址發現的仰韶時代中期的絲綢距今5500年左右,早於距今4000餘年的良渚文化錢山漾遺址的絲綢,為當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絲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家蠶、繅絲織綢的國家。關於絲綢起源,古代史籍中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據《通鑒綱目外記》記載,黃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而天下無皴瘃之患,後世祀為先蠶”。《易·系辭下》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穎達《疏》雲:“垂衣裳者,以前衣皮,其制短小,今衣絲麻布帛,所作衣裳其制長大,故雲垂衣裳也。”
上世紀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黃河流域的鄭州滎陽青台遺址發現了羅織物,這引起學界高度重視。進入新世紀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位於滎陽市的汪溝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在出土的一個甕棺內,發現了一個孩童遺骨,而遺骨被碳化織物包裹。此後,考古工作者又在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骨雕蠶。
鄭州地區陸續出土碳化絲織物、骨雕蠶,引起考古界高度重視。那麼,中國絲綢的起源究竟在哪裏?鄭州出土的系列文物,是否可以證明鄭州為中國絲綢的重要起源地?“滎陽汪溝遺址出土的甕棺內有織物殘片和印痕,呈灰褐色塊狀。它們是5000多年前的物品,碳化非常厲害。”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告訴記者,考古研究者最終通過自主研發的酶聯免疫等技術,確認這就是當今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絲綢。絲綢正是從中國起源,
然後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國外。“絲綢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特質,我們常說,亞麻源自古埃及,羊毛源自古巴比倫,棉花源自印度,絲綢源自中國。此次發現對研究中國絲綢文化起源、傳承中華5000年文明有著重要意義。”趙豐高度評價此次考古發現的重要價值。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告訴記者,結合仰韶時代的最新考古發現,我們可以認為,中國絲綢的起源時間很可能在黃帝時代,絲綢之源在鄭州。中國可能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出現絲蛋白,仰韶文化遺址內出土尖底瓶及部分罐的外表飾有線紋,個別器物底部發現有布痕,說明原始紡織技術在新石器時代中期甚至更早階段已比較發達。
“四條絲路”編織斑斕紐帶
文化、經濟交融互動,與古代絲綢之路發展相伴始終,絲綢之路在把多元文化、經濟貿易緊緊連接起來的同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絲路文化,對世界文明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了不朽貢獻。
2000多年前,駝鈴陣陣中,古絲綢之路成了一條震古爍今的世界級貿易走廊。如今,在現代交通驅動下,絲綢之路經濟帶正成為橫貫亞歐大陸,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鄭州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與全球經濟同頻共振,譜寫出“空中、陸地、海上、網上”“四條絲路”交相輝映的燦爛樂章。
2013年3月7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正式獲得國務院批複,沿著鄭州—盧森堡“空中絲綢之路”,鄭州向著蔚藍天空展翅翱翔。今年前4個月,鄭州機場貨郵吞吐量增速在全國機場中排名第二,成為國內僅有的2家貨運量正增長的大型機場之一,其中4月份單月增速位居全國機場首位。截至5月14日,鄭州機場完成貨運量累計16.74萬噸,同比增長11.11%;其中國際地區累計11.05萬噸,同比增長23.87%。目前,鄭州機場共開通貨運航線44條,其中國際地區航線37條。
2013年7月18日,伴隨中歐班列(鄭州)正式開通,激活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源頭活水,這活水如今已沛然成潮。通過不斷拓展網絡,目前,中歐班列(鄭州)共有7個目的站點和6個進出境口岸,物流網絡覆蓋歐洲、中亞和東盟30多個國家130多個城市,構建起河南連通歐洲、中亞和東盟及亞太的國際物流大通道。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來到鄭州跨境E貿易項目和鄭州國際陸港,殷切希望河南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勉勵鄭州朝著“買全球、賣全球”目標奮力邁進。6年來,依托鄭州跨境電商綜試區,鄭州大力發展電商產業,首創“1210”監管服務模式,先後引進和培育聚美優品、網易考拉等多個行業龍頭企業,多個綜合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傳承延續絲路曆史文脈
“遙望大漠孤煙,悠悠駝鈴聲聲,緩緩流向天邊……”絲綢之路是人類曆史上空間跨度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經濟交流線路。今天的人們,不會忘記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曆史和不朽功績。
回望曆史長河,絲綢之路可謂波瀾壯闊,中國的四大發明正是通過這條通道傳到西方,而西方的數學、化學等科學知識也隨著經貿和文化交流隊伍來到中國。不論是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還是七下西洋的鄭和,他們的故事都與絲路密不可分。
展望鄭州未來,“四條絲路”精彩舞動世界,它們不僅為古都鄭州架起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美麗彩虹,更為鄭州開辟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文化交流的綠色通道。
省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張進才認為,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來自不同地域的人們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激蕩、交融,形成多重交響樂章。開放包容、多元互鑒的精神,造就了絲綢之路的輝煌。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一條科技和文化交流之路。撫古追今,絲綢之路精神必定曆久彌新。鄭州這座兼具包容開放氣質的城市,也必將在“一帶一路”上寫下濃墨重彩。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中國絲綢博物館黨總支副書記、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周暘告訴記者,絲綢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性符號,肩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近年來,中國絲綢起源研究在鄭州持續開展,對傳承中華文明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絲綢博物館正在聯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過創新考古研究方式,努力將厚重的黃河文化利用絲綢載體傳播出去,講好鄭州“黃河故事”。
嶄新的曆史長卷已經展開,鄭州正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彈奏著更加動人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