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河:繪就人水和諧美麗新圖景
壯美黃河滋養鄭州
鄭報全媒體記者 石闖 翟寶寬 文 周甬 圖
黃河寧,天下平。
三座城,三百裏,三千年。作為中原大地三座重要的沿黃城市,鄭汴洛像是傍水而居的兄弟,在黃河生態文明建設上緊密聯系,共同打造了黃河流域人與水共生交融的“中原樣本”。
小浪底水利樞紐、引黃入洛工程、全景貫通的沿黃生態廊道、“一渠六河”綜合治理工程……三座城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黃河打造成造福沿岸群眾的生態河。
小浪底調水調沙
大河湯湯,歲月奔流。如今的黃河成功實現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人水和諧的生態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交通引領
鄭汴洛共融共生共發展
“我在鄭州上班,雖然住在開封,但很方便,坐高鐵,20分鍾左右就到了!”說起鄭汴兩地的交通便利,楊女士很有感觸。
鄭州、開封這對老鄰居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天往返兩地的上班族大有人在。“外地人來鄭州,要不去趟開封,仿佛不完整。”楊女士笑著說,當年鄭開大道的開通,為鄭州開封架設了一條寬闊便捷的城市通道,拉開了鄭汴融城的序幕。現在,高鐵、城際鐵路的開通運營,鄭汴融城進一步提速。
鄭州之西的洛陽,發展勢頭強勁,正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設。鄭、洛同樣距離相近,交通便利,從鄭州東站到洛陽龍門的高鐵只需36分鍾,高速公路早已開通,自駕遊更為方便。“早上洛陽牛肉湯、中午鄭州吃燴面、晚上開封逛夜市”的願望已成為現實。
不僅在地理上相近,鄭汴洛同為中國八大古都,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全省一直在加快建設鄭汴洛全域旅遊示范區,加快推進沿黃慢行系統、鄭汴洛軌道快線建設,讓“三座城、三百裏、三千年”的曆史文化景觀串珠成線,三座城市正在通力合作、認真謀劃,圍繞黃河做文章、下功夫,正在共同譜寫發展新篇章。
鄭州桃花峪黃河公路大橋
洛陽:
以人為本,讓沿黃群眾親水樂水
久久為功
讓黃河兩岸真正美起來
6月下旬,黃河南岸的風景宜人。在鄭州鞏義市河洛鎮邙嶺上,一排排樹木花草為荒山裝點上抹抹綠意。
“原來這些荒山緊挨黃河,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我們加大投資,積極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在山上修了蓄水池,鋪了輸水管,確保造林成功。如今邙嶺上,春日百花盛開,秋季碩果累累,石榴、核桃掛滿枝頭。”鞏義市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有了樹,改善了生態,也涵養了水源,減少了注入黃河的泥沙。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生態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前提,高質量發展反過來會更加促進生態保護。今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印發,提出要抓實抓細抓落地,把握沿黃地區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從過去的立足“要”向立足“幹”轉變、向先行先試轉變,引領沿黃生態文明建設,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杆。
5月11日,河南召開文化旅遊大會,印發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強省的意見(討論稿)》,提出將打造文化自然融合、沿線全景貫通的沿黃生態廊道列為重點。
“現在的黃河岸邊真美啊,大堤上的綠色廊道真漂亮,兩邊都是各種各樣的樹木,感覺清爽怡人!節假日我就喜歡帶著家人來這轉轉。”6月25日,正在洛陽孟津縣黃河大堤上遊玩的周先生興奮地說。
近年來,鄭、汴、洛三城各自圍繞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做了大量工作,黃河岸邊的花草樹木和綠色廊道多了,違章建築和生活垃圾少了,正變得越來越美。
滾滾的黃河水沖出小浪底峽穀,就進入了河洛地區。在這片黃河及其支流洛河流淌過的沖積平原,原始農業率先發展,哺育了華夏早期文明。
小浪底水利樞紐就坐落在離洛陽城區不遠的黃河孟津段。6月25日,記者來到小浪底大壩的南岸分水樞紐,河水清澈蔚藍,碧波蕩漾。
“自從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使用後,小浪底大壩上下遊幾十公裏河段,也就是濟源、孟津、偃師段的黃河大多數時間都是清的。”豫西黃河河務局工作人員解釋說,這是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庫蓄水,加上以砂卵石為主的河灘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每年調水調沙時期,這段黃河一直都是“清河”。
如何利用奔騰的黃河水造福人民群眾?近年來,洛陽市通過實施一攬子“引黃入洛”工程,讓黃河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廠礦企業,澆灌阡陌沃野,澤被千家萬戶,保障實現黃河幹支流水體良性循環,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據洛陽市引黃工程建設管理局局長王宏偉介紹,1998年,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南岸引水口工程得到國家批複立項,2002年,一條3.3公裏長的引水隧洞貫通,把黃河水送到了邙山腳下的南岸分水樞紐,邁出了引黃調水的第一步。
“為了讓洛陽城區能夠盡快用上黃河水,經過6年的奮戰,我們將引黃入洛主隧道全線貫通,並成功試通水。從小浪底南岸分水樞紐穿越邙嶺腹地,引水至洛北城郊,難度可想而知。”王宏偉望著面前奔騰的河水,感慨地說。
除了引黃入洛工程,洛陽還著力改善了孟津黃河大堤的道路環境,興建洛浦公園、伊濱公園等濱河遊園,拉開了當地居民親水樂水的序幕。近年來,洛陽市實施“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工程,實施截汙治汙、引水補源、河道整治、沿河棚改、路網完善、遊園建設,在洛河、伊河等河畔不斷延伸建設生態廊道。
曆史文化悠久的河洛地區,經曆著從治水到親水樂水的嬗變,正著力描繪美麗生態的新畫卷。
鄭州:
綠水青山,打造風景宜人生態河
黃河流入鄭州境內,就告別了黃土高原、進入下遊,千裏黃河堤防從此起步,河灘變寬、泥沙問題凸顯,大堤高聳、形成懸河景觀。黃河滋潤著這個人口大省的省會,鄭州也小心呵護著母親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黃河母親生命長青、永葆生機。
隨著鄭州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迅速增加,黃河鄭州段灘區面積逐漸增大,加上近年來洪水得到控制,灘區受洪水威脅減少,一些人瞄准了灘區,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現象日益突出。
2018年,我省開展“黃河‘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成效明顯。“在沿黃各級政府統一組織下,河務、林業、環保等職能部門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拆除黃河河道內漁家樂、農家樂、倉儲大棚、養殖場、違法化工廠等違法構築物與設施,黃河生態逐步得到修複。”鄭州黃河河務局的工作人員海涵介紹說。
從“亂”到美,黃河大堤上一層層綠色植被更讓遊客們賞心悅目。
“近幾年,我們通過在堤頂道路兩側行道林栽植大葉女貞、棘球、雪松等觀賞性樹種,在背河淤背區栽植松樹、紅葉李、白蠟、百日紅、火炬等樹種發展經濟林,在臨河區域發展由柳樹、楊樹組成的防浪林帶,形成了以黃河大堤為主軸,以防浪林、適生林、護堤林為主的生態風景線。”海涵說。
如今的大堤林木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淤區苗木花卉相互輝映,構築了一條沿黃綠色生態長廊,已成為鄭州人民休閑娛樂、觀光旅遊的勝地。目前,鄭州黃河已成為鄭州市沿黃生態防護林帶和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防洪固沙、涵養水源、美化環境和保護生態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了打造生態黃河,鄭州市為充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紮實做好鄭州黃河水旱災害防禦及超標准洪水防禦工作,加強與應急管理部門、水利部門溝通銜接,全面完成防汛預案修訂和鄭州及所轄縣(市、區)黃河防洪形勢圖更新修編,完成鄭州黃河河道排洪能力分析工作。
6月16日上午,鄭州河務局在馬渡下延開展2020年鄭州市防指黃河防汛搶險演練,全面提升防汛搶險隊伍快速響應以及搶險實戰能力。
開封:
因地制宜,良好生態造福人民
黃河流到開封時,由於泥沙大量沉積,河床已高出市區地平面,最高處達10米以上,形成“懸河”奇觀。
這是一條曾經給開封帶來深重災難的河流。考古發現,在開封地下摞著6座城池。據記載,從1194年至1887年的近700年間,黃河在開封及其鄰近地區決口泛濫達110多次。
然而,從1946年人民治黃以來,黃河開封段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的“豆腐腰”越來越堅固,黃河年年安瀾。曾經風沙肆虐的黃河兩岸如今綠樹成蔭、環境優美。
6月下旬,蘭考縣東壩頭,黃河水流湍急,氣勢壯觀。記者深入灘區村莊,感受黃河生態的變化。
東壩頭是黃河的最後一道大拐彎,也是黃河典型的“豆腐腰”地段。1855年黃河在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向北改道,結束了700多年南流的曆史。
新中國成立之後,毛澤東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曾於1952年和1958年兩次到蘭考東壩頭視察並作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指示。
2014年3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考察時,來到黃河東壩頭,了解黃河防汛和灘區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由於黃河泥沙沉積嚴重,開封一直是風沙嚴重的地區。尤其是蘭考縣,風沙、鹽堿、內澇“三害”頻頻發生,讓老百姓吃盡苦頭。1962年,“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來到蘭考,帶領群眾開啟了戰“三害”、求溫飽的艱難歲月。
為改變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蘭考縣在黃河大堤兩側和灘區共種植樹木20萬畝138萬棵,昔日的不毛之地成為一片片綠洲,沙丘樹林、沙丘果園隨處可見。東壩頭披上了綠裝,徹底告別了風沙肆虐的曆史。
東壩頭獨特的黃河風景也吸引成千上萬人到此旅遊。2017年,黃河河務部門在這裏開始建設東壩頭黃河灣水利風景區,將黃河最後一道大拐彎打造成一個感受黃河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重要旅遊地。時下,正值秋高氣爽,來這裏看黃河、觀大壩的遊人絡繹不絕。
母親河正在煥發生機。
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凝聚著數千年中華民族鬥爭曆史的河流,正在煥發勃勃生機,以新的姿容、良好的生態造福兩岸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