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原文物真正“活起來”

鄭州發現郑州晚报2021-11-11 22:58:21

 

 

  “唐宮小姐姐”仕女樂隊手辦盲盒登陸院內線下文創店,受到青少年觀眾的青睞

  

 

  “盛世和樂——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專題賞聽會

  

 

  河南博物院文物展 鄭報全媒體記者 丁友明 圖

  

 

  市民在參觀西漢的文物“長信宮燈”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

  

 

  河南博物院全景 本版圖片 鄭報全媒體記者 丁友明

  戴上白手套,將圓柱形土塊表面用水潤濕,拿起迷你版“洛陽鏟”一點點鏟下外圍的泥土,再用小刷子掃去層層浮土……終於,一件迷你版“彩陶雙連壺”露出真容。

  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之際,河南博物院推出“仰韶百年紀念款考古盲盒”,引發眾多網友關注。

  考古盲盒頻推“新副本”

  只需幾十分鍾,便能沉浸式體驗一把考古工作的快樂,不少網友將考古盲盒的“發掘”過程,描述為一次“有點兒費力氣但特別開心”的經曆:“手套一戴,考古學家的感覺就來了!”

  早在2020年12月,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便火爆全網,一盒難求。

  繼“失傳的寶物”系列,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頻頻推出“新副本”。

  文物修複盲盒,帶來“在家修文物”的奇妙體驗;傳拓盲盒,一展傳統金石藝術之美;專屬情感盲盒,可自選土壤、物品、尺寸等,妥妥的“私人定制”;“一起考古吧”小程序,數字化再現考古工作場景……

  文物代表的“傳統”,與盲盒象征的“新潮”,正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表達,碰撞出絕妙的火花。

  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近年來,契合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審美取向和消費升級需求,全國各地都推出了與文物、考古相關的文創產品,並相繼走紅。

  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這樣漢子”折扇、朝珠耳機等文創產品。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兵俑榫卯積木,將9個朝代的兵俑形象與傳承數千年的榫卯技藝結合。

  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面具”冰激淩,成為遊客打卡時人手一支的“標配”。

  金沙遺址博物館“金沙星月”文創月餅,將太陽神鳥金飾、蛙形金箔、黃金面具等代表性文物“複刻”在餅皮上。

  湖北省博物館編鍾古樂團以曾侯乙墓出土樂器為基礎,讓先秦時期編鍾樂舞穿越時空。

  從靜態的文具、飾品、聯名口紅,到動態的盲盒、積木、實景展演,各地博物館紛紛出走傳統“陳列室”模式,圍繞考古、文物不斷延展,尋求突破,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打造出一批根植於我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明的文化IP,積極引導人們關注文物考古和曆史文化。

  讓公眾與考古“零距離”

  昔日相對冷門的考古學,逐漸走出象牙塔,走進公眾視野,成為一門“顯學”,變得“親民”且自帶流量,熱度不斷攀升。

  三星堆遺址“上新”連續登上微博熱搜榜,直擊發掘現場的24小時慢直播,引來數十萬網友一起“蹲守”。

  《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考古公開課》等文博探索類電視節目持續熱播,屢屢“破圈”,收獲高收視、好口碑和一大批忠實粉絲。

  仰韶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良渚古城瑤山遺址公園、二裏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等一眾遺址公園和博物館變身“網紅打卡地”。

  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安陽殷墟遺址、洛陽龍門石窟等不少考古工地和文保單位也敞開大門,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讓公眾與考古“零距離”。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