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紅棗栽培曆史長達8000多年

鄭州發現郑州之窗2022-06-08 09:47:09

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栗、杏、棗)之一。河南省新鄭市是棗的故鄉,紅棗是新鄭的象征。這種獨門秘籍可以讓棗樹多結果、口感更好。

1978年,考古工作人員在發掘裴李崗文化遺址時,發現了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說明當時在新鄭一帶,先民們就已開始種植大棗。

春秋時期,鄭國子產執政時,鄭國都城內外街道兩旁已是棗樹成行。

在漢代,人們已經認識到大棗的藥用價值,新鄭民間發現的漢代銅鏡上就刻有“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禮泉饑食棗”的詩句。

到了明代,新鄭棗樹種植已形成相當規模,明代十大才子之一的高啟留下了“霜天有棗收幾斛,剝食可當江南粳”的詩句。內閣首輔高拱為回報家鄉,下撥大量資金鼓勵新鄭發展紅棗種植。

在清朝,新鄭的縣令發現大棗在大災之年有救人活命的重要作用,便鼓動人們種植紅棗。

如今,新鄭市對發展大棗產業尤為重視,發展模式更趨區域化、規模化、科學化,因地制宜、科學生產。棗樹是新鄭的市樹,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新鄭紅棗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內含蛋白質、脂肪、糖類、有機酸和磷、鈣、鐵及維生素B、C、P等物質,是天然的維生素果實,營養價值極高。另外,大棗的藥用價值也很高。棗樹的葉、花、果、皮、根、刺皆可入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棗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用於治療“脾虛弱,食少便糖,氣血虧虛”等疾病。常食大棗可治療身體虛弱、神經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等。“一日吃仨棗,紅顏不顯老”,就是大棗健康養顏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