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洛古國看五千年前農桑文明密碼
悠悠中華史,上下五千年。這是根植在每個國人心中的概念和常識。
《易經》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及其他諸多文獻記載,都將5000年中華文明發源地指向了河洛大地。然而多年來隻有文獻記載,卻一直沒有相關實物來證明,成為困擾學術界多年的難題。
隨著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員對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村考古遺址的不斷發掘和探究,距今5300年左右“河洛古國”的都邑出現在世人麵前。這一發現,為在世界文明中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確切的實物證據和時間節點。雙槐樹遺址因此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河洛古國露真容
2013年至2020年,考古人員在鞏義市河洛鎮雙槐樹村南部,發掘出距今5300年左右“河洛古國”的都邑。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這“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這一發現,為在世界文明中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桑文明起源,找到了確切的實物證據和時間節點。尤其是這一發現與中國絲綢文明問題相呼應,更屬難能可貴。雙槐樹遺址因此被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並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2020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雙槐樹遺址考古工作最早起於1984年,起初按照遺址發現所在地命名為“灘小關遺址”,後發現其僅為遺址的一部分,於是重新命名為“雙槐樹遺址”,並繼續展開調查。201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對雙槐樹遺址及其周邊區域進行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2020年5月,東西長約1500米、南北寬約780米、麵積約117萬平方米的遺址終於露出全貌。
專家經過反複論證,確認遺址有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三道環壕,以及院落式夯土宮殿基址、中心居址、甕城結構圍牆、版築夯土廣場等,另有數量眾多的房址、灰坑及獸骨坑等,出土了豐富的仰韶文化時期的物品。
根據遺跡間疊壓、打破關係、遺物特征及組合關係,專家將雙槐樹遺址遺存分為五期七段,第一期為裴李崗文化時期,第二期相當於大河村二期偏晚階段(廟底溝類型晚期),第三期相當於大河村三期,第四期相當於大河村四期,該期又分為早、中、晚三段;第五期相當於大河村五期。
雙槐樹遺址具有都邑地位,有諸多考古學依據。尤其是其本身的重要發現,如三重環壕、中心居址區、甕城和大型夯土宮殿基址構成的前朝後寢式建築格局、大型版築遺跡、夯土祭壇、權杖頭等,為最終判斷其都邑性質提供了自身依據。
雙槐樹遺址的G3外壕
第一是三重環壕。它們分布於居住區外側,內壕周長約1000米,中壕周長1500餘米,外壕現存周長1600餘米,分別通過吊橋和實土的門道與外界相連。環壕的設計,可能體現了當時統治者的一種天地相應的思維,連同其沒有圍牆的形式,可能體現了“既與民融合,又注重秩序”的中國早期治理思想。
第二是內壕北部的“大型中心居址”。考古發現,圍牆與北部內壕合圍形成封閉的半月形區間,內部麵積達1.8萬平方米。大型中心居址建築前有兩道圍牆,兩處錯位布置的門道以及加厚圍牆的設計,是“目前發現中國時代最早的甕城雛形”。
在居址發掘約1/10的範圍內,發現有布局密集的大型房址。其中位置居中麵積最大的F12,中心房間夯土中有一完整的朝向南方的麋鹿骨,麋鹿骨附近還有豬骨。在F12的基址主體東南和整個回廊中,埋藏有9件陶器。在中心居住基址東北部室外活動麵發現一件牙雕家蠶,造型逼真,形態家化,對於探索中國家蠶馴化和絲綢文明的起源及農桑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
第三是位於內壕中部、中心居址區以南的“大型夯土建築群”。該建築群基址采用版築法夯築而成,主體建築以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有比較明確的三處大型院落,其中一、二號院落布局較為清晰。從殘存門道及建築相對高度來看,初步認為一號院落為高台式建築,時代為遺址第三期。二號院落共發現門道3處,其中1號門道位於南牆偏東,被門柱分為3道,形成“一門三道”現象。
專家認為,這與後來中國古代大型宮殿式建築一脈相承。其標誌性的“一門三道”門道遺跡,凸顯出大型建築基址高度禮儀性和宮殿建築源頭性。
印證農桑文明的蠶雕
在出土的諸多物品中,一枚蠶雕成為印證農桑文明起源的重要證據。這枚野豬獠牙雕刻的蠶雕,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背凸腹凹,頭昂尾翹,呈繃緊的“C”形姿態。相關專家介紹說,這枚蠶雕很肥碩,與現在家蠶結構幾乎完全一致;其次它不是“S”“L”“Z”形態的走蠶或其他形態,而是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的“C”形姿態。另外這枚牙雕家蠶還有明顯打磨痕跡,目的可能就是使它更透明、泛黃,接近於吐絲時的狀態。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趙豐、周揚團隊,通過最新的電化學免疫技術,在雙槐樹W125甕棺檢測到絲蛋白。加上同時出土的部分片狀絲綢,並與青台、汪溝等遺址發現的農業和絲綢實物等類比,專家們最終得出結論:不僅最早的絲綢在中國,最早的家蠶馴化和家蠶絲綢也在中國,實證了仰韶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已具有全國領先的農桑文明形態,是中華農桑文明文化傳統最早的完備代表。
鄭報全媒體記者謝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