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年的回響在訴說著什么?

圖片新聞郑州之窗2022-05-20 10:04:59

 

 

1974年,在商城西城牆外約300米的張寨南街杜嶺土崗南段距地表約6米深處,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個青銅器坑,發掘出三件青銅器包括兩個大方鼎和一個銅鬲(用技術手段複原的發掘現場)。

本報記者 成燕 文 李焱 圖

3600年前,商王朝建都鄭州。彼時,這裏不僅是華夏文明的中心,更創造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

閃耀著青銅器的幽幽光輝,高擎著中華文明的熊熊火炬,胸懷著商都繁華的光榮與夢想,鄭州一直與蓬勃激昂的時代同頻共振,闊步邁向世界大舞台。

蔚藍晴空下,那屹立在鄭州城區的古城牆,正在默默講述著什么?3600年的回響又在訴說著什么?初夏時節,記者登上商城遺址古城牆,走進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解碼中國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脈。

恢宏古都揭開神秘面紗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走進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一樓大廳,只見這裏矗立著商王成湯的巨型人物雕塑。其背後的整面牆體上,則雕刻著一幅大型青銅浮雕“商頌”,生動講述著“桑林祈雨”“王亥服牛”等動人的商代曆史故事。

約4000年前,商部族首領契因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地,遂興起。經過近500年發展,到成湯時,商已經成為以亳為都城的廣域王權國家。商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王朝國家,其第一個國都為“亳”。

然而,“亳都”確切的地理方位究竟在哪裏?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副會長閻鐵成告訴記者,1950年秋,鄭州南學街小學教師韓維周不經意間在鄭州二裏崗一帶發現了一些陶片和磨光石器,

經文物部門鑒定是商代遺物。這次發現,使學術界在以後的發掘和研究中,確立了早於殷墟的商代前期文化為二裏崗文化。鄭州商城遺址的考古發掘,也由此傳奇般地拉開序幕。

1955年,著名考古學者安金槐率領考古隊在清理商代墓葬時發現,墓葬下面有大規模的夯土,順著夯土調查,發現是一個合圍的方形牆垣,牆垣的南部與鄭州明清老城牆重合,北部越過老城北牆還有大面積的遺址,這竟然是一座曆史上之前沒有記載的商代城池。

後來,人們又在這個城池的內外發現了規模更大的外城以及宮城、青銅器窖藏坑和鑄銅、制骨、制陶作坊遺址,發現了數以萬計的文物:青銅重器雄渾,金飾寶玉璀璨,青瓷灰陶拙巧,甲骨朱書曠世,兵刃利器精銳,著實令人驚歎。

鄭州商城遺址宏大的城市規模和氣勢,以及內外城池和宮殿區的整體形制奠定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基礎。堪稱中國城市鼻祖的鄭州商城,每一塊瓦礫,每一張陶片,都記載著過往的3600年歲月,向世人講述著商王朝的輝煌。

1961年,鄭州商城遺址被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選為20世紀中國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2021年被評選為百年考古百大發現之一。

3600年人脈不斷煙火不熄

“這裏展示的是鄭州商代都城內城南城垣的剖面複原,最中間紅褐色的夯土層就是商代城牆,上層夯築的是戰國、唐宋、明清等朝代留下來的修築痕跡,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城牆現狀,我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鄭州商城3600年來城址從未轉移。”近日,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展覽大廳,鄭州博物館商都遺址分館主任馬玉鵬指著一段利用3D打印高科技技術複原的商代城牆興奮地說。

經過近70年的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揭示,鄭州商城是商湯所建的早商王都——亳,其都城沿用150餘年,比安陽殷墟還要早近300年。鄭州商城遺址的布局由內至外分為宮城、內城和外城,是典型的三重城垣結構。在宮城范圍內發現有宮城牆、密集的大型夯土台基、輸水管道和祭祀遺址。內城近似長方形,面積約30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深厚,各類生活遺跡十分豐富。特別是周長達7公裏的夯土城垣,高大雄偉,保留在地面以上的地段總長2586米,展示出商代城市的宏偉氣勢。

“這裏主要展示的是鄭州商代都城內城垣的修築工藝,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從鄭州商城內城牆提取的城牆夯土塊和複原夯土層,每層厚達8厘米至10厘米。當時使用的是分層分段夯築工藝版築法。那邊展現的是都城營建場景,勞動者中有取土的、伐木的,還再現了商王巡視的場景,可謂聲勢浩大。”站在一個模擬當年建設場景的展台前,講解員魏爽生動講述著當年的浩大場景。

“考古研究表明,鄭州商代城池建於3600年前,遺址面積達到25平方公裏,並且從文化層堆積看,曆朝曆代一直在使用它,3600年人脈不斷,煙火不熄,直至今日。”閻鐵成驕傲地告訴記者。

開創中國青銅文明首個高峰

3600年前,一個偉大的王朝從鄭州這片黃土地上昂首起步,承載千古文明的浩浩氣度,鑄就青銅文明的燦爛華章。

鄭州商城遺址包括內城垣遺址、外郭城垣遺址、宮殿區遺址、居住聚落遺址、墓葬區遺址、手工作坊遺址、窖藏坑等七種遺跡類型。

馬玉鵬告訴記者,在這些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器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青銅方鼎的出土尤為引人注目,原始瓷尊和罍、象牙觚等文物也讓人驚歎不已。1962年,在鄭州銘功路西側的一座商代墓內,出土了一件完整的原始瓷尊。該瓷尊系高嶺土作胎,堅硬細膩,腹部有藍紋,表面和內上部均施有光亮晶瑩的黃綠色釉,代表了當時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可謂我國最早的原始瓷器。它將我國燒制瓷器的曆史上溯到了3600多年前的商代。

讓我們再把時光指針撥回到1974年9月,重溫鄭州商城第一個窖藏坑被發現時的場景:在商城西城牆外約300米的張寨南街杜嶺土崗南段距地表約6米深處,考古工作者發現了這個青銅器坑。發掘出三件青銅器,包括兩個大方鼎和一個銅鬲。兩鼎紋飾基本相同,口沿外折,沿上有兩個對稱的圓拱形雙耳,鬥形方腹,鼎腹外壁除中部為素面外,分別飾獸面紋和乳釘紋。出土時,東西並列,端正放置方向為北偏東20度,和商代宮殿的方向一致。由於西邊的鼎較高,就把地面挖低一些,使兩鼎口沿平齊;東面鼎內還有一件銅鬲。

1982年,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商城東南城角外側(向陽回族食品廠內)又發現一座青銅器窖藏坑,坑內出土大方鼎、大圓鼎、扁足鼎、牛首尊、羊首罍、觚和提梁卣等13件青銅禮器。

“這個較高的獸面紋銅方鼎高100厘米,邊長61厘米,重約86.4公斤,被稱為杜嶺一號方鼎,該文物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也是鄭州商城首次發現的青銅器,它造型渾厚,氣勢磅礴,是目前所發現的商代前期最大的鼎。”在展廳現場,介紹著玻璃櫃中的該鼎複制品,講解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鄭州商城內城垣外側出土的三個青銅器窖藏坑,分別是1974年出土的張寨南街窖藏坑、1982年出土的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窖藏坑和1996年出土的南順城街窖藏坑,共出土商代早期青銅重器28件,反映了商代前期的禮制。

多位考古專家學者表示,這些青銅重器是商代前期青銅文明和青銅冶鑄技術的集中體現,是鄭州商城作為商代前期都城的重要證據,展現了鄭州作為王都的崇高地位,堪稱中國青銅文明的首個高峰。

商都文化輝煌燦爛

“鄭州商都文化是在繼承夏代禮制等先進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商族文化發展形成。鄭州商都文化是當時中國文明的核心,它的城市建設、城郭布局、青銅文化、祭祀占卜、文字書寫、手工業和商業文化對周邊文化、晚商殷墟文化和周文化以及之後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談起鄭州商都文化的影響力,馬玉鵬如數家珍。

“鄭州商城出土的11字習刻字骨,意義重大。鄭州商文明見證了漢字書寫系統的形成。”馬玉鵬告訴記者,在鄭州商文明的基礎上,安陽殷墟發現的晚商時期甲骨文、金文已經確立了相對成熟的文字形式和書寫體例,並被周代繼承。秦帝國“書同文”再次規范了文字書寫。作為文化與制度的體現者和承載者,漢字系統連綿不斷直至今。

鄭州商文明還見證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制度的形成。繼二裏頭文明之後,鄭州商代都城代表的商文明在廣域范圍內首次確立了成熟的城市體系。以圍院建築為代表的宮室建築形式,成為中國曆代都城宮殿營造的典范,而中國傳統城市的城郭之制也自此確立。

初夏時節,登上寫滿曆史滄桑的商城遺址城牆放眼望去,你會對商城遺址這張古都鄭州璀璨的曆史名片有更深刻的理解。穿越曆史雲煙,古老城牆依然在敘說著往日故事,厚重黃土依然覆蓋著千年威嚴,卻又描繪著時代的新畫卷,譜寫著古都文化自信的新篇章。

“你看,兒子,城牆的縱剖面斷面展示著各個時期的夯土層,從商代、戰國,再到近代。”昨日,市民李剛帶著10歲的兒子走進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深刻感受這座3600年古都的輝煌曆史。

初夏的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綠樹叢生、碧草如茵、小鳥啾啁,一派清幽靜美景象。玄鳥廣場、青銅之光廣場、漢白玉文化牆、家訓長廊、文化雕塑等分布其間,讓人們在遊玩中觸摸商都曆史,感知厚重文化。

據鄭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全面做好鄭州商代都城遺址保護利用,2017年以來,鄭州市謀劃啟動了包含城牆本體修繕、城牆兩側環境整治、環城垣考古遺址公園、宮殿區遺址公園和商都遺址博物院建設在內的商都曆史文化區綜合建設工作。2021年12月19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試開館,吸引眾多市民前來參觀。針對試運營期間收集的反饋意見和建議,該博物院及博物館目前正在進行設施、布展提升完善。

“鄭州商城遺址發現近70年來,通過大量考古發掘,發現了規模宏大的夯土城牆、宮殿建築、祭祀場所以及居住遺址、作坊遺址等,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物。這些考古發現集中反映了我國商代前期青銅文明的發展水平,具有重大的曆史文化價值。”談起鄭州商城遺址的曆史文化“含金量”,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如是說。

城市是曆史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巍巍商都,熠熠生輝;厚重曆史,綻放華彩。在燦爛的商文化浸潤過的這片黃土地上,商都鄭州正在續寫著新的傳奇!

来源:遇见郑州